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【劇場歌仔戲】冒壁鬼

傳統戲曲一直都有「為國家」、「為政治」〝教化〞人民的忠孝節義故事。 訴諸「國家暴力」的題材卻抓腦袋也想不出來,即便是『趙氏孤兒』也把重點放在亂臣賊子與忠臣孝子的善惡正邪之爭。 但是,翻看史冊,許多被冠以「時代悲劇」的故事,其悲劇的始作俑者實乃國家暴力的黑手,國家暴力巨大且盤根錯節,往往受害者只看到作為打手的鷹犬,而看不見,亦或是不敢往更深處深究真正的元兇。另一方面,國家暴力籠罩如黑夜的幽靈,一雙鬼眼監控著每一個個體,隨時伺機狩獵〝他認為對權力產生威脅的人〞。 非常難得,時至今日,終於看到一齣歌仔戲,以「訴說國家暴力」為題,藉由戲曲的外殼,述說屬於台灣這塊土地的「國家暴力」的往事。 【雖生如死的人】 一堵牆,隔開了他的人生。牆外的前生,他是敢為不公不義鳴放的有為青年、他是作育青青學子的師者,他有家人、有好友、有前程,也有村里的敬重,但這一切從他被「國家暴力」獵殺的那一刻開始,嘎然而止。 牆內的餘生,明明活著卻如死去,他的名字成為禁忌、他的過去沒有人敢開口提起,他成為牆裡的一抹幽魂。 為了爭取別人的公義,他累及家人好友,最後,不忍再拖累好友一家安危,他選擇消失,讓自己成為鄉裡的一則佚事。  他不只是劇中角色梁清江,他也是台灣從 228 到白色恐怖時代一個又一個死於國家暴力迫害下不屈人格者的縮影。 當劇中人對著冒死藏匿自己的好友說出:「沒有人是別人,那些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不公不義若沒有人願意挺身而出。有一天,當不公不義發生在你身上、我身上的時候,就再也沒有人會發聲了。難道,這就是我們想要的世界?」   我想起了一首小詩: 『起初,納粹抓共產黨人的時候,我沉默,因為我不是共產黨人。當他們抓社會民主主義者的時候,我沉默,因為我不是社會民主主義者。當他們抓猶太人的時候,我沉默,因為我不是猶太人。最後當他們來抓我時,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。 』 【倖存下來的人】 在國家暴力強大襲擊之下,首當其衝的是脊梁骨最硬的那些人格者,他們未必無懼,但恐懼也沒有讓他們停下對抗。 最硬骨的人總是率先倒下,然後,留下來的,不論是家人、親友,又或是有交集的人們,他們又是如何倖存下來?  倖存者中,有人忍辱負重的把薪火保留了下來,他們過得沒有比離開得好更好,暴力如幽靈壟罩在後,他們必須隱忍著、若無其事的打落門牙和血吞,他們是高壓控制下,將善意涓滴留存成土壤下的伏流。因為有他們的隱忍,才
最近的文章

【劇場歌仔戲】曲判記

  這齣三十年前的經典公堂戲,新編搬上舞台。 全劇圍繞的核心主題,「公理與私情之間的權衡」,換言之,你對公平正義的價值有多堅定,取決於你的利害關係與價值距離的遠近。 曲判迴圈 上下半場基本上環繞著男主角劉劍平的兩場「徇私曲判」的判案過程。 第一場徇私曲判,源於獲罪的人是大舅子嚴白駒,劉劍平思忖岳父一家不僅是親戚,更是自己人生與官場的貴人,基於此,他無法直接「依律判案」。所以,他以自覺周全的方式—抓小放大治大舅子嚴白駒非法拘禁打四十大板,人命重罪就囫圇帶過;避重就輕將被軟禁的江若琴放歸張帆,又給了銀兩賠償算是補過。 然而,第一場曲判埋下禍根,施恩的人要他的命、抱愧的人救他的命。 劉劍平死裡逃生後同時陷入更大的曲判迴圈中,也把身居刑部尚書的岳父嚴輝也扯入迴圈中,究竟要遵循律法維護公理,還是要切割禍星嚴白駒但保存翁婿仕途與家門存續,這是下半場第二場曲判最大的拉扯,全劇最後沒有給一個明確的結局,留下一個最大的懸念,依舊扣合核心「公理與私情之間的權衡」該當如何? 新官上任的劉劍平,初入官場就遇到「公理與私情」糾結的靈魂拷問,他不是宛如烏托邦美好想像的包青天,他是一個有正義感也有私心的普通人,殺人償命的律法與恩重如山的情誼在天平的兩端,他的兩難,非常普羅,放在今天,許多政治人物或是一般人,都會有這樣靈魂糾結的時刻。 然而,劉劍平兩難卻不雙標,因為他始終對徇私的自己備感愧疚心虛,自知並不是民眾口中的恩官與清官。光是這一點,好過許多當今社會我們看到的許多雙標政客,事不關己的時候,公平正義都講得震天響,自我標榜為「政治的完人,道德的長城」一旦涉及自身,面對公平正義的質疑就只能回答「我不知道……我不知道…」 我推的妹夫 全劇的劇情推動者,莫過於一開場就強搶民女、誤殺漁婆,後又惡行升級一手滑就把妹夫推落洞庭湖的大反派—嚴白駒。 這齣戲最有趣的一點是,幾乎每一個角色都陷入如滾雪球越滾越大的「曲判迴圈」中痛苦憂懼。但是,造成這一切問題的始作俑者—嚴白駒,基本上自外於迴圈的痛苦,他從沒意識需要對這樣的亂局擔負任何責任。嚴白駒就是個長大的巨嬰媽寶,他以為自己是世界中心,不屬於自己美女說搶就搶,該自己承擔的罪責就哭爹喊娘,劇情到了最後,他仍舊沒有真正的悔意,他把自己活成所有人的災難,也把自己活成所有人負擔。然而,沒有人有義務要扛起這個災難,所以,當「公理與私

[劇場歌仔戲] 臥龍:永遠的彼日

三國這個大 IP ,從三國演義開始,發展出各類型文本,電影、電視劇、各類戲曲舞台劇作、動畫、電玩。早年以蜀漢為本位,近年多了不少曹魏視角的作品,例如對曹操的翻案,還有三曹父子的八卦逸聞,唐團作品《燕歌行》正是以曹家父子三人與河北美人甄宓為主角的三國作品。 時至今日,三國歷史與英雄豪傑們還能怎麼詮釋與寫出新意? 《臥龍:永遠的彼日》給出全新的角度,以「英雄的背影」作為描述視角,同時穿插交錯上一代的英雄們如何走向生命轉捩點的「那一日」。 當英雄逐漸凋零,活在後英雄時代的後繼者們,如何看待英雄留下的「遺產」?當他們也成為時代的主角又做出什麼選擇? 後英雄時代的繼承者們 劉禪不再是「長阪坡」凸顯趙雲驍勇忠誠的襁褓道具娃,也不是劉備扮演三國好老闆收買員工的摔地大頭娃。這一回,劉禪的舞台沒有親爹劉備、沒有奶爸諸葛亮,與他一起面對三國殘局的臥龍之子諸葛瞻,還有臥龍高徒姜維。 全劇開篇,正是「凡有井水處,皆在詠諸葛」,英雄的傳奇在巷弄街里處傳唱,就算連年征戰、強敵環伺,但只要丞相在,國家就有了定海神針,人們都相信「丞相老人家一定會有辦法的」。丞相不在了,這份期許厚望不能沒有接替者。所以,舉國上下把期待,都放在年方弱冠的臥龍之子—諸葛瞻身上。 諸葛瞻明白,自己擁有的一切皆因他有一個偉大的父親,眾人在他的身上尋找父親的影子。他不願當父親的影子,所以他只想逃。然而,身為兒子,諸葛瞻還是透過母親、劉禪、姜維,與父親留下的書表,拼湊起父親的模樣。八歲那年失落的願望,在國家瀕危之際,他彷彿穿越時空,與父親在同一片星空下完成,他終於明白困住他的並不是父親,而是「父子相異的落差」。父親的聲音,既遙遠又親近,他最終用自己的生命回應父親守衛一輩子的國家,以身相殉。 接續諸葛亮克復中原、復興漢室的繼承人,是弟子姜維。本為魏人的姜維,是諸葛亮首次北伐收復三郡時,一起歸附的降將。對姜維來說,在天水城門與蜀軍對峙的瞬間,卻是他得遇恩師的一眼萬年。從此他追隨諸葛亮,把諸葛亮未竟之願活成自己的畢生志業。劉禪打開成都城門投降的時刻,在劍閣駐軍的姜維,不接受「大漢已亡」的事實,於是,詐降鍾會並唆使叛魏,最後功敗垂成,乃是後話了。 異於諸葛瞻急欲逃離英雄的影子,也與姜維接棒英雄志業不同,身受諸葛亮言傳身教最多的後主劉禪,作為蜀漢之主,又是如何作為?遠方的硝煙把劉禪的記憶帶回建興六年,

【劇場歌仔戲】鳳凰變

  東寧王國 - 當前台灣的鏡像 在大漢族中心的歷史論述中,明鄭時期的台灣是孤懸海外的大明朝復興基地,也是正統漢人王室的最後遺孤。因此,鄭成功這個歷史人物,在黨國歷史論述中,是維護大明正統打造復興基地的民族英雄;在中國共產黨統戰的歷史論述中,鄭成功將大明帶到台灣,讓台灣進入「中國歷史書寫」之中。時至今日,中共仍用「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」為其歷史與統戰論點。 然而,國共兩黨的漢人中心的歷史論述,台灣都不是主體,都僅是各自達成政治目的的受體而已。時至今天,台灣人難道只能選擇國共的論述來看待自己嗎? 《鳳凰變》的編導,王友輝老師的劇本,帶觀眾回到明鄭王廷的政治鬥爭,也在鬥爭之中給出了另一個詮釋—台灣可以不圖中原,台灣可以只是台灣。藉由鄭成功家族三代在台灣的經營,與中原大陸滿清政府的關係,恰似今日台灣的鏡像縮影,東寧王國的困境,亦如今天台灣。 國共歷史論述下的台灣,似乎沒有選擇。 然而,隨著《鳳凰變》返回東寧時代,台灣真的沒有任何選擇嗎? 從「來台第二代」鄭經的迷惘到「來台第三代」鄭克臧的轉向。 三百年前,東寧答題答錯了;三百年後,位在抉擇叉路口的台灣,倘若以史為鑑,應該怎麼選? 鄭家三代人,宛如 1949 年迄今的台灣三代人 鄭成功是渡海來台第一代,來台灣是生存與戰略上不得不的選擇。政二代少年阿舍的鄭經,繼承父志經營台灣,卻也在反攻中原過程失去領地,退守台灣後,頹唐之際忍不住發出這樣的疑問:「逐鹿中原,中原在哪裡?」 鄭經退居台灣後,軍國大事交給第三代,長子鄭克臧。第三代的克臧,生於東寧、長於東寧,大海彼岸的中原與東寧的關係除了消失的大明朝,並沒有更深的連結。鄭克臧的目光不再望向大海彼岸,而專注於腳下的東寧沃土,發出了:「渡海向西圖中原,不如經略治東寧 ( 台灣 ) 。」這是來台第三代鄭克臧心中天平的轉向。 鄭氏祖孫三代面對中原與台灣的變化,恰恰一如 1949 年後迄今的台灣人。當海峽對岸與台灣的關聯越來越淡薄,台灣有沒有機會選擇面向大海,走一條台灣的路。 認知作戰 誰說今天才有 鄭經確實在將死之際將一家一朝一國的未來交給鄭克臧。但是,鄭克臧「專心經略東寧,不再徐圖中原」的路線,直接戳穿叔父們的恐懼。只見一群祖父們紛紛說出:「克臧只想經略台灣,勢必去掉大明,恐引來滿清渡海的威脅。」、「克臧這小子若要獨立為王,恐滿清震怒來犯。」鄭家叔父們面對滿清政府,都只想彎腰膝蓋軟

[劇場歌仔戲] 冥遊記—帝王之宴

冥遊記以「錯綜複雜人物關係」為劇情動力,劇情簡而言之就是女皇武則天冥府一遊,擾動李氏家族一池渾水。精彩之處不在情節,而在每一個角色彼此之間錯縱複雜的關係。光是李世民、長孫皇后、李治與武則天四個人齊聚一堂,彼此之間的互動豈止一個尬字了得。 婚姻版難題,原來千年前就有 看著年邁的武則天入冥府見到夫家李氏一堂濟濟的畫面,聯想到近期社群媒體出鏡率很高的民間習俗「辭祖」。 「辭祖」發生在離婚女性身上,離婚後,女生必須到前夫家祠堂或城隍廟,上告祖先神靈,已經離婚不屬夫家成員,謝謝未來不連絡之類的。離婚女性沒做完這道手續,在祖先的認定,就仍算是夫家的人。然而,為什麼男女離婚,只有女方必須去辭祖?背後直接連結女性在家族結構中的位置,是從婚姻衍生而來,一個女人必須結婚,才能獲得「家族位置」。所以,即便一個女人寡居多年,早已獨立身分經營自己的生涯,還是無法擺脫「妻子」與「母親」這兩重角色的桎梏,她依舊很難被視作一個「獨立」的單位。 開創自己武家王朝的武則天,一入冥府,仍須「回歸」李家媳的身分。武則天來到地府,面對退休後只剩下一張嘴的公公李世民質疑她牝雞司晨、賢良淑德模範媽媽的婆婆長孫皇后質疑她對孩子的愛,還有長子李弘各種對阿母的不理解跟「媽妳可以不喜歡我,但為什麼不喜歡弟弟們?」。 沒有人在乎她不只是李家的媳婦、沒人覺得她可以外於李氏,就算她早已治國多年,從李氏皇族到市井百姓,都覺得武則天只能是「皇后」、只能是「太子的媽」,只能是未來的「太后」,她永遠只能附屬作為夫家的媳婦,而不是一個獨立的女性。 上半場最精彩之處,莫過於不想再做李家媳的武則天要高宗李治給她一紙放妻書。一紙放妻書,還她自由身;一紙放妻書,重歸武氏女。李治在劇中的設定不愧是寵妻魔人,也是真正欣賞武則天才華的人。即使李家鬼們極力反對放妻,李治最後仍舊是給出放妻書,開頭絕筆斷情,收筆仍願妻子平安快樂。 本戲最懂愛的人,就是李治了吧! 全劇最動人的情話,正是武則天對李治撒嬌時脫口而出的話「我最感激的人就是你,那年,你是天皇我是天后,是你讓我成為我喜歡的模樣。」言表之際,就見武則天斜倚門簾,星眸流動之間,是被深愛著的嬌媚。一個男人,給予伴侶最真誠且寬廣的愛,莫過如此,讓她成為她喜歡的樣子。 從開場起即困擾老年武則天的繼承人選擇問題,一場冥遊之後,武則天最終將天下重歸李唐,武周一代而止,傳位給了她和高宗

[金庸劇]2019新倚天屠龍記 岳父大人心裡苦但是岳父不說-楊逍3.0篇

自從無忌哥哥被成功拱上教主之位,楊逍也進入事業第二春的嗡嗡嗡時期,這個時期楊逍最牽掛應該是「楊家有女初長成」,而在旁人起鬨下(說的就是小顛跟蝠王你們倆)的不悔 + 無忌曖昧的「小兒女情事」,楊逍有著身為人父盼能喜得嘉婿的期待(嗯…沒錯,就是教父的期待啦 ~ )。 從楊逍 2.0 轉調走入楊逍 3.0 ,最重要轉折即不悔情歸何處。 說起楊不悔情歸何處,真心覺得金庸真是楊姓帥哥後爹,只要姓楊又長得帥的,金庸虐起來沒在手軟的。所以,楊康死於中毒又被烏鴉啃食肉身;楊過斷臂並且被迫獨身十六年;楊逍鰥夫,養大的寶貝女兒竟然嫁給從前情敵。 金庸真的給楊逍設了一個難解復又難堪的局面,面對紀曉芙的前未婚夫殷梨亭,楊逍難免心懷感愧,所以在他能力所及能夠給予的彌補,他都願意出力,例如:讓楊不悔去照料、幫著張無忌上少林、武當追兇等等。 原著裡,僅一筆盪過楊逍內心起伏,「楊逍為紀曉芙之事,一直對殷梨亭極為抱憾,口中雖然不言,心裡卻立定了主意,決意竭全力為他報仇,更命女兒好好服侍,稍補自己的前過。」 在 19 版劇中,將原著短短幾句話鋪排出細膩的內心戲,楊逍也不辜負編劇的厚愛,層次分明的完成。首先在 23 集,明教諸人齊聚殷六俠養傷房間,楊逍所站位置距離殷六病榻最遠,這個走位安排可謂細膩。聽無忌跟殷六論及傷重的對話後,楊逍細膩的一個側身,燭光掩映下臉上神情透著難以言說的黯然。隨後,楊逍以篤定口吻開解歷練甚少的無忌,並用短短幾句話「讓明教上少林寺替你六叔報仇。」「教主真是心地善良,不用擔心,此事是對方挑釁在先,我們就是把事情問個究竟而以。」將無忌從困局中拉出來。楊逍細膩演出從內疚之情,到表達立場再到解惑少年教主惶惑之心的轉折,一氣呵成,自然流暢。當楊張二人再度來到殷六房外,聽見病中昏迷的殷六哭著喊不悔「曉芙」,無忌面對長輩情事,臉上閃過一絲尷尬,一旁的楊逍心境卻複雜許多。只見楊逍一聽「曉芙」隨即暗下眸光,臉上神情不是尷尬,而是舊傷被挑起的隱痛,然後眼眶一紅,深吸一口氣才穩住口氣對無忌說「事不宜遲,我們應該趕緊上少林。」說完強忍傷感,快步離去。 楊逍的表情跟肢體語言,恰好符合原著所書「楊逍為紀曉芙之事,口中雖然不言,卻一直對殷梨亭極為抱憾。」這一重尷尬又內疚的情緒,林雨申演來情真意切,深情不濫情,令人動人。 不過到此時為止,楊

[金庸劇]2019新倚天屠龍記 四女同舟何所望-無忌哥哥你愛誰?

倚天屠龍記不管翻拍幾次,戰神無忌哥哥揪竟「周趙殷昭」四個中愛哪一個多一些始終是話題所在。於是,各版編劇依據各自對原著的理解,又或者自身的偏愛,比例最高的是讓張教主在周掌門、趙郡主中周旋。沒辦法,小昭中離、殷離蛛兒戲分不多且最後「不識張郎是張郎」的自行遠去,所以每每戰到最後的總不脫周芷若、趙敏二人。 看過的幾個版本,周趙雙姝角力如下 94 版:號稱最美的周芷若脫胎自該版,周海媚顏值巔峰演出秀若芝蘭的周掌門,讓很多觀眾觀看的時候不明白為何張教主最後選許仙,啊不對,是趙敏 ( 葉童飾 ) 01 版: tvb 當年卡司一出,一開始引起最多爭議的是方唐鏡要演張無忌!!此版黎姿燦若玫瑰的扮相吸粉不少,很多人站隊趙敏也是因罹趙敏之故。 03 版:賈靜雯的趙敏 v.s 高圓圓的周芷若,堪稱一時瑜亮,別說無忌哥哥為難,我是女生也想要豹頭上身(我全都要)。 09 版:此版周芷若觀眾緣不佳,再加上劇中情感戲很早就站隊忌敏,此版趙敏又贏一回。 十年後的 19 版,陳鈺琪的趙敏、祝緒丹的周芷若各有支持者。 然而本版編劇偏心忌敏,又愛虐忌敏,又弱化周芷若影響力、邊緣化小昭,殷離影響較小,再加上本版曾舜晞版無忌哥哥走鋼鐵愛國直男路線,是故讓 19 版的愛情抉擇沒有什麼懸念。目前劇情發展的周趙二女拉扯,比較不是情感面的部份,偏向道義責任與國仇家恨的價值拉扯。 然而,回到原著 ( 不論二版或三版 ) 觀之,行至結局終篇無忌哥哥依然很難說比較喜歡哪一個?即使曾經自白對趙郡主最是刻骨銘心,但是,若真如此,金庸就無須在後記「提醒」讀者張無忌「到底最愛誰連他自己也不知道」。多年之後,周趙二人的抉擇依舊卡在金庸心理,特別在第三版最後給了一個很奇妙的結局,少了第二版的懸念,幾乎就板上釘釘的告訴讀者「無忌哥哥還是不確定愛周芷若多一些還是趙敏多一些」。 私心認為,無忌哥哥對周芷若跟趙敏都有愛,只是愛的成分跟層次不太一樣。 趙敏比較容易理解,張趙二人互動總是能夠擦出費洛蒙,兩人最初從腳底按摩開始,一直到中間小酒館間接接吻喝酒,再來就是每次碰面各種肢體互動,趙敏之於張無忌的性吸引應該是四女之最。再加上兩人之間國仇家恨、敵對壁壘的戲劇張力,無忌哥哥怎可能不在意趙郡主,自是常常想著十七八回了。 周芷若之於張無忌複雜一些,兩人青梅竹馬,無忌哥哥總不忘「漢水